‌冷库行业警报:空置率36%背后的冷思考

冷库行业警报:空置率36%背后的冷思考

近年来,冷库行业在政策红利驱动下掀起建设热潮,但“高歌猛进”的背后却暗藏危机。截至2025年初,全国冷库总量突破2.45亿立方米,空置率却攀升至36%,多地出现“建库快、租库慢”的尴尬局面,行业竞争加剧、企业利润锐减,一场由盲目扩张引发的“冷库泡沫”正悄然浮现。

政策驱动下的“虚火”:建库潮与需求脱节

冷库行业的爆发式增长,与政策推动密不可分。自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来,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支持冷库项目超900个,总投资额达4500亿元。大量资本涌入,冷库容量年均增速超15%,但市场需求增速仅为5%-8%。供需失衡的直接后果是:部分地区冷库扎堆建设,但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不足30%,生鲜电商、医药冷链等高端需求尚未形成规模,导致大量仓库“晒太阳”。

更严峻的是,冷库建设呈现“重数量轻质量”的倾向。部分企业为争夺补贴仓促上马项目,忽视区域产业配套能力。例如,某中部农业大省三年内新增冷库容量翻倍,但因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薄弱,冷链运输成本高昂,最终超半数冷库闲置,陷入“建成即亏损”的困境。

价格战与恶性循环:从扩张到内卷

产能过剩的背景下,冷库企业为争夺客户掀起“价格战”。以华东地区为例,2024年冷库租金均价同比下降22%,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20%的折扣揽客,行业利润率被压缩至3%-5%。低价竞争进一步削弱了企业技术升级和服务优化的动力,形成“低质低价—客户流失—空置率攀升”的恶性循环。

与此同时,冷库运营模式单一的问题凸显。多数企业仍停留在“收租金”的传统模式,缺乏温控技、库存管理、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能力。在生鲜电商、预制菜等新业态对冷链提出精准温层、实时监控需求的当下,老旧冷库的竞争力持续弱化。

破局之道: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价值重构”

面对行业困局,冷库企业亟需跳出“野蛮生长”逻辑,回归市场需求本质。

  1. 政策端需优化顶层设计‌:地方政府应避免盲目批复冷库项目,转而引导企业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布局冷链节点,例如在果蔬主产区建设产地预冷库,在消费中心布局城市配送仓,实现供需精准匹配。
  2. 企业端强化精细运营‌:通过数字化技术(如IoT温控、智能库存系统)提升冷库周转效率;拓展“冷链+加工”“冷链+金融”等增值服务,从“仓库房东”转型为“供应链服务商”。
  3. 探索共享经济模式‌:借鉴“云冷库”平台经验,整合闲置库容资源,为中小商户提供灵活短租服务,盘活存量资产。

冷库行业的阵痛,本质是粗放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。唯有从“拼规模”转向“拼价值”,才能真正激活冷链物流的产业动能,让“冷库”不再成为“冷场”。

相关阅读